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樓上腳步聲太吵怎麼辦 Part2|隔音工程的三大核心原理
隔音工程三大核心示意圖,氣密、吸音與解耦

樓上腳步聲太吵怎麼辦 Part2|隔音工程的三大核心原理

系列文②:聲學分析篇——氣密、吸音與解耦
(延續前篇:樓上腳步聲太吵怎麼辦?從隔音工程談樓下自保的理性做法

在上一集〈樓上腳步聲太吵怎麼辦?〉中,提到了多種傳統的隔音工法與改善策略,但拆組達人接到很多朋友的反饋,他們都以為隔音就是「牆做厚一點」或「貼吸音棉」,但實際上那遠遠不夠,這只是整個聲學系統裡的一小部分。要真正讓樓上不再轟隆作響,必須同時處理三件事:氣密、吸音、還有最常被忽略的─解耦。


一、隔音不只是隔音,而是三大核心的整合

拆組達人認為好的隔音工程,必須同時掌握三個關鍵:氣密、吸音、解耦,三者缺一不可。而這三個核心原理,是所有專業隔音工程、錄音室設計、甚至住宅翻修中最常被誤解的部分。

1️⃣ 氣密(Air Tightness)

好的阻隔必須徹底且完整,否則再昂貴的隔音材料,也無法真正發揮效果,等於白做。
聲音最容易從細縫與孔洞滲入,我們常忽略的譬如:牆角、插座開孔、管線穿牆處,甚至板子相接、牆內管槽處。若不將之完全封閉,空氣音就會「繞傳」入室。

氣密的目的,是為了封閉所有空氣縫隙與孔洞,阻止聲音繞道(漏音),讓聲波只能經過設計指定的介質傳導。
通常會採用密度高、孔隙率低的材料,例如水泥、紅磚,或厚板型的矽酸鈣板、石膏板。
這些材料能形成穩定的氣密層,阻斷空氣音與牆體縫隙的聲波滲入,並提升整體隔音性能。

隔音工程-插座孔隙示意圖
隔音工程-插座孔隙示意圖

2️⃣ 吸音(Sound Absorption)

牆體內部若是空的,容易產生共鳴與放大量低頻。
聲波在封閉空間中反射,就像吉他或大鼓的共鳴箱一樣,音量不僅沒減弱,反而被放大。

加入吸音材(如玻璃棉、岩棉、開孔發泡材)後,材料內部的纖維摩擦與氣流阻力能有效消耗聲能,降低中高頻反射與回音,減少共鳴效應。因此,「吸音」的重點不是讓聲音不進來,而是讓進來的聲音不再反彈與放大。

3️⃣ 解耦(Decoupling)

這是許多屋主最常忽略,甚至是許多專業設計師誤解,導致隔音工程失敗的主因之一。
解耦,指讓結構層之間不直接接觸、不共振。

聲波是透過震動傳導的,而同一實體或相互接觸的實體,會放大這種傳導。說白話就是:材料不是堆越多層就越安靜,而是要讓它們「不連在一起」

  • 採用 彈性吊架隔音夾具+次天花
  • 使用 雙龍骨牆(獨立的牆面或天花骨架) 或 浮置地坪
  • 在牆板與結構層之間預留 1~2 cm 的空氣層

這些做法的原理相同:讓震動能量在傳遞途中被中斷,減少衝擊音與結構傳聲(flanking transmission)。

隔音工程-解耦示意圖
隔音工程-解耦示意圖

二、好的隔音工程,「三大核心」缺一不可

對多數人而言,噪音就只是噪音,但在實際隔音工程設計中,這三大要素,會影響到的是不同部分,解決噪音問題,就要對症下藥,才能藥到病除。

  • 只有氣密 → 阻隔空氣音有效,但無法抑制震動。
  • 只有吸音 → 改善回音,與已進入的聲音不放大,卻擋不住外來噪音。
  • 只有解耦 → 減震力強,但若無氣密封邊,聲音仍會「繞進來」。

真正有效的隔音設計,必須讓三者在同一系統中協作。
氣密封邊 × 吸音填充 × 結構解耦,三層並進,才能同時削弱「空氣音(STC)」與「衝擊音(IIC)」。

如果預算有限,拆組達人建議從「氣密」開始。
先封住所有縫隙與聲橋,讓聲音不漏出,第一步對,後面才會對。
接著再加上吸音層,讓已經滲入的聲音不再被反射與放大。
至於「解耦」,雖然能有效減少結構震動與低頻噪音,但屬於三大要素中最費工、最昂貴的一環,也因此多半只能「降低」而非「完全消除」。


三、結語

隔音效果從來不是靠單一材料完成。
真正決定成敗的,是整體聲學系統的設計。
了解氣密、吸音與解耦之後,下一篇我們就來看看新材料『安適能』,如何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

─這,正是 拆組達人 所重視的設計核心。


📘 拆組達人室內裝修小教室-FAQ(三大要素篇)

Q1: 為什麼「牆做厚一點」還是聽到噪音?
A1: 牆加厚只是增加質量,沒做氣密與解耦,隔壁唱歌照樣傳進來。真正有效的隔音,需同時具備「氣密 × 吸音 × 解耦」三大核心。只有當結構層彼此分離、腔體內有吸音材、外層又完全封邊時,才能同時抑制空氣音與衝擊音。

Q2: 為什麼用了「隔音棉」,還是能聽到樓上腳步聲?
A2: 因為腳步聲屬於衝擊音(IIC),而非空氣音。吸音棉只能吸收中高頻反射,對結構震動無效。要降低腳步聲,必須搭配解耦工法(如彈性吊架、雙龍骨牆或浮置地坪),讓結構層不直接傳震。

Q3: 如果預算有限,做哪一部分最有效?
A3: 建議從氣密開始。封住所有縫隙與聲橋,如牆角、插座孔、管線穿牆處等。氣密層封得越完整,聲音越難滲入。再視預算加做吸音與解耦,逐步提升效果。氣密,幾乎決定整體隔音上限。

🔗 延伸閱讀:樓上腳步聲太吵怎麼辦?從「隔音工程」談樓下自保的理性做法
🔗 延伸閱讀:樓上腳步聲太吵怎麼辦 Part3|安適能發泡材隔音解析與應用指南

發佈留言